猜你想搜
申请专利
专利申请
如何申请专利
发明专利申请
专利代理
商标代理
知识产权
专利申请流程
商标分类
怎么申请专利
专利侵权
专利申请费用
商标注册申请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专利
知识产权代理
专利转让
外观设计专利
专利产品
专利申请网
商标申请
外观专利申请
专利网
商标注册
PCT申请
专利申请代理
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查询
商标注册流程
商标侵权
商标注册费用
申请商标
商标注册代理
专利检索
商标申请流程
商标注册公司
中国商标
商标
发明专利
商标注册网
商标注册流程及费用
中国商标注册网
商标转让
商标网
专利权
外观专利
专利申请公司
专利申请流程及费用
美国专利申请
PCT专利申请
发明专利申请流程
欧洲专利局
知识产权保护
专利诉讼
申请专利多少钱
外观设计专利,外观专利
外观设计专利申请
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限
外观设计专利期限
外观设计
咨询热线
182-1095-870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南路57号
电话:182-1095-8705
邮箱:2101183472@qq.com
电话:182-1095-8705
邮箱:2101183472@qq.com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新进展报告》,《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发布
专利代理 发布时间:2024-02-26 13:43:18 浏览: 次
今天,乐知网律师 给大家分享: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发布,《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为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提出七大建议 。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发布
保护知识产权、优化营商环境,人民群众关心、市场主体关切、国际社会关注。
5月15日,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称,中国在持续深化改革、保护知识产权、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当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介绍了《报告》有关情况,并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负责人金海、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负责人林广海回答了媒体记者提问。
甘霖在发布会上介绍,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地区、各成员单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取得明显成效。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热情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20强。
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营商环境改善幅度居全球第三,东亚太平洋地区之首。
《报告》显示,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我国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推动部门区域协作,深化国际合作。
行政执法更加严格,全国行政执法部门查处侵权假冒案件21.5万件,其中,查处专利侵权假冒案件7.7万件、商标违法案件3.1万件、侵权盗版案件2500余件,海关查扣进出境侵权货物4.72万批、2480万件。
司法保护更加有力,公安机关破获侵权假冒案件近1.9万件,检察机关批捕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3306件5627人,全国法院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近32万件,同比上升41.6%。
甘绍宁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是分不开的。
为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大幅提高侵权成本。
强化源头保护,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
加大执法力度,基本构建起集“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完善社会共治,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完善快速授权、确权、维权协调联动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对塑造良好营商环境意义重大。
据介绍,下一步,中国还将启动面向2035年的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制定工作,进一步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好地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
《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为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提出七大建议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保财险)2月8日在北京联合举行发布会,发布双方合作完成的业内首份《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为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提出建立全流程服务体系、强化风险防控等七项具体建议。
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险全流程服务体系。
构建完善知识产权保险事前、事中、事后服务链条。
推动保险公司应持续加强与保险经纪公司、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数据库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协同配合,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分摊合作模式,针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风险评价、权利稳定性监测、损害确定、咨询服务等内容,拓展相关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产权保险综合服务保障体系。
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能力弱、需求高的特点,完善投保前的咨询、知识产权价值和风险评估、投保方案定制、保险期间内预防侵权建议、保险事故发生后的法律咨询和理赔等“一揽子”服务。
政府部门应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工作协同,结合各地区、各领域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市场主体需求等实际情况,进一步挖掘保险场景、开发保险产品,提高知识产权保险的覆盖率。
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强化风险防控。
目前,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还不完善,现有无形资产的评估评价方法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应用的可操作性还不够高,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结论市场接受程度还有待提升。
要继续通过“评估探索-实践检验-修正完善”的工作模式,持续完善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探索,以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评估结论支撑知识产权保险产品风险控制。
知识产权保险发展也需要构建系统化的风险防控生态体系,通过引入和完善再保险机制,构建“客户+政府+保险/再保险公司+第三方机构”的知识产权保险生态,一方面保险公司继续着力提升自身知识产权保险保障与服务能力,强化队伍建设,注重数据积累,另一方面也应加强与再保险公司在知识产权保险风险防控方面的合作,同时探索设立专注于保险业务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和更多资金资源分担自身风险,拓宽展业渠道。
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
知识产权保险同时具有极强的政策属性,由于面向的主要是知识产权维权能力较弱、抵御知识产权风险能力较差、无法承担较高知识产权维权成本的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险与其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产品一样,也具有较强的普惠属性。
为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特别是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为中小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并在保证满足一定需要保障金额的前提下,探索对企业支付的保费给予财政政策支撑与补偿,通过政府担保等方式,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积极性,为企业提高采取诉讼等法律行为维护合法权益的积极性、应对各种知识产权风险提供有力的保障,不断扩大普惠型知识产权产品的覆盖面及参保范围。
支持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和服务研发,加强知识产权行政、司法及相关数据的充分披露与共享,帮助保险公司有效风控筛选和精准定价,提高保险产品的差异化、市场化水平。
此外,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应持续推进和细化知识产权领域社会主体的信用分级分类管理,为保险公司保费测算、产品设计、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推进保险产品创新。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蓬勃发展,新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深入应用。
知识产权保险也应充分将新技术运用于保险产品研发、服务。
保险公司可积极探索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内的互联网技术在知识产权保险中的应用,尤其是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数字经济中知识产权活动的场景化、碎片化的保险需求,聚焦于创新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知识产权保险精算模型,为直保和再保公司提供保险产品定价、核保、核赔和控费等管理服务的同时,降低企业自身风险。
不断加强专业团队和专业机构能力建设。
知识产权保险发展需要一支专业、成熟、精通法律和保险等各个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保险公司应重视人才培养,鼓励保险人员参加各种行业组织的培训会或者到高校进修,了解知识产权发展的前沿动态,提高知识产权相关业务水平和能力。
积极招揽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保险人才,利用人才经验和人才知识创新,使知识产权保险风险管理更加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价值和风险评估专业性。
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在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加强对知识产权保险等相关实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真正推动培养一批聚焦保险实践,既懂技术、又熟悉法律的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
探索借鉴国外知识产权保险发展有益经验。
从知识产权保险的推行和运营方式中,可借鉴韩国行政部门+专业机构的运营模式,提高知识产权保险政策推行的专业化程度。
充分发挥专业机构或行业协会在推识产权保险方面的集聚效应,采取强制险或者团体险保费打折的方式,吸引更多企业熟悉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并参保,推高险种认可度。
《产学研合作协议知识产权相关条款制定指引(试行)》解读
为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指导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做好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与处置工作,有效防控相关法律风险,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科技部办公厅(室)联合印发了《产学研合作协议知识产权相关条款制定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
问:《指引》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答:当前,我国高校院所专利转化运用水平相对较低,高校院所有效专利实施率、产业化率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学研合作是目前高校院所专利转化运用的重要模式,但普遍存在合同约定不明的隐患,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纠纷案例屡见不鲜。
法院裁判文书公开数据显示,近十年判决结案的高校知识产权合同纠纷诉讼中,超过50%的案件与相关条款约定不清有关[1],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专利转让、职务发明奖励、专利实施许可、商业秘密等条款约定不明。
例如,北京某大学曾因商业秘密约定不明与合作企业发生纠纷[2],天津、湖北均有高校曾因职务发明奖励、报酬约定不明陷入纠纷[3]。
调研发现,进入诉讼程序的产学研知识产权纠纷仅为冰山一角,大多数纠纷因协商解决或合作终止而未公之于众。
产生上述现象有多种原因:一是大部分高校院所和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订立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合同多为格式合同,条款简单且不够严谨,对潜在知识产权风险预估不足;二是产学研双方在合作谈判时对知识产权相关的权利义务不够重视,对产学研合作的交易属性认识不够,签订协议前没有通过谈判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等核心内容;三是多数高校院所缺乏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专业人才,知识产权运营经验欠缺、能力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三部门联合制定了《指引》。
一方面,可以引导产学研合作双方从项目启动之初明晰知识产权归属和处置方式,从而提高合作效率,降低法律风险,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法律意识、交易意识和谈判意识,规范引导知识产权交易过程。
问:《指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为提高针对性,《指引》仅列出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中涉及知识产权的核心条款,包括共性条款和个性条款。
共性条款包括定义和解释、保密等内容,个性条款根据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归属常见情形分为三类:知识产权归高校或科研院所所有、归企业所有、双方共有或各自拥有。
进一步地,根据不同知识产权处置方式,细分为7种情形。
个性条款的具体内容包括知识产权归属和使用、学术发表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高校或科研院所拥有知识产权的有关条款”下,借鉴国外经验,引入合作企业有权在一定期限内磋商转让或许可的模式。
这种模式有利于加快专利技术商业化进程,使高校院所获得更高的知识产权转化收益。
此外,在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背景下,《指引》专门考虑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情况,明确相关内容,避免多个权利主体在知识产权处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好促进职务发明的顺畅转化。
问:《指引》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高校院所和企业可以根据双方倾向的知识产权处置方式,参考借鉴《指引》相应类型的条款内容,拟定合作协议的知识产权有关条款,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条款内容进行适应性修改,作为产学研合作有关协议、合同的组成部分。
同时,为便利校企各方使用,结合《指引》主要内容,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发了相应基础性公益服务工具,可在线进行产学研合作协议填写和生成。
产学研合作双方可以参照使用说明,根据产学研相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情形选择合适的协议模板进行在线填写,填写完毕后用户可自行下载填写完成的协议文本。
问:《指引》发布后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答:下一步,三部门将利用多种渠道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进行宣传推广,组织专题培训或开发专门培训课程,切实降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
此外,在《指引》试行过程中三部门将及时收集使用各方的反馈意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更新或开发针对不同场景和对象的细化版本。
更多关于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发布, 《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为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提出七大建议 的资讯,可咨询 乐知网。
(乐知网- 领先的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聚焦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 业务)。
关键词: 申请专利 如何申请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