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1095-8705
最新公告:NOTICE
8月1日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停征和调整部分专利收费,详情参阅资讯中心公告

专利申请

当前位置:专利申请 > 国内专利 > 专利申请 >

韩国提汉字申遗,网民捍卫汉字专利,频繁遭抢注,老字号打不起海外商标官司

专利代理 发布时间:2023-07-31 00:45:10 浏览:


今天,乐知网小编 给大家分享 韩国提汉字申遗,网民捍卫汉字专利,频繁遭抢注,老字号打不起海外商标官司

韩国提汉字申遗,网民捍卫汉字专利



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明就里,竟同意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也成功了;论证孔子是韩国人,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也早被划入“韩国籍”;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指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准备在2008年前完成了“整体风水地理”项目的准备工作。

中国网友因此深受刺激,也促进了对传承推广中华文化的反思,思考如何用现代化的手段展开保卫战,在构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摒弃文化优越论,警惕文化沙文主义,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形成知性的力量,令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

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中韩文化之争”系列报道,欢迎关注。

从“端午祭”申遗到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从号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到汉字申遗,韩国人的“胃口”越来越大,中国的网民不愿意了,他们说汉字是中国的,不是韩国的,表示要维护汉字的“所有权”。

“汉字对韩国人确实是遗产,因为他们不用了。

但是汉字还在中国生机勃勃地活着,进化着,没死申什么遗!中国给汉字申遗?除非中国文化灭亡了!”面对挑战,网友们拿出了自己的理由,更有了应对的策略,把刺激化为机遇。

争议:韩国学者提出汉字“申遗”  今年10月“国际汉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之后,韩国《朝鲜日报》刊载消息称,为预防东亚国家因使用不同形状的汉字产生沟通混乱,由韩国领头,中、日、韩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制作5000-6000个以繁体字为基础的常用标准汉字。

这一消息随即被与会的中方代表否认,提出“简体字”是中国的法定文字,不会轻易改变。

中韩汉字“繁简之争”方兴未艾,又有网民热炒韩国学者提出的汉字“申遗”说。

汉字“申遗”其实在韩国已经热了一年多,去年10月10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

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篇发表在一个汉语研究的英文网站 上的文章能代表不少持这个意见的韩国人的想法。

这篇文章称“东夷人是韩国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

被称为‘汉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丽人发明的”。

热评:汉字生机勃勃不用“申遗”  这一系列消息随即引起中国网友强烈反弹,加之韩国此前大动作为端午申遗,一系列“争端”,引发中韩传统文化之争网络论战。

当回顾在 网站上的关于汉字起源的争论时,网友们惊异地发现这竟然是发生在2002年的事情。

而经过搜索后,大家又发现“韩国人发明了汉字”这个话题早已在google论坛等国际论坛上炒得沸沸扬扬,代表性观点就是:“商以前,韩国人住在山东。

后来韩国人入主中原成立了商朝,并发明了一种文字(即汉字),但这种文字不能和所有部落语言相适应。

只有华夏部落忍受下来并发展了和其相适应的语言,而周朝打败了商朝,韩国人退出中原后,就抛弃了汉字重新使用以前的韩语。

”  “这是对中国文化的剽窃。

”一位留学韩国的网友“我的中国心”表示了愤慨之情,他说:“有个韩国名校博士和我讨论,信誓旦旦地说甲骨文是从朝鲜半岛传到中原的。

要知道韩国直到15世纪才有自己的文字,韩国建国后为了‘去汉化’才禁止使用汉字的,韩国学者‘参考’的史书几乎都是用汉字写成的中国史书,它们以前还根本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呢。

”  面对韩国学者一套又一套的“论据”,中国不少民众置之一笑:“任何人都知道中国有着世界最长的连续不断的历史,中国文明影响了许多东南亚和东亚的国家,比如日韩。

”“当中国人有了那些发明时,还没有一个明显的关于韩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分,他们还没有自己的民族,怎么可能发明汉字?”有网友指出,韩国学者的逻辑起点就有问题,他说:“韩国人发明了汉字为什么自己不用,无偿送给中国人而自己又另外弄了一套?”  也有天涯网友对韩国汉字申遗作了讥讽式的解读:“汉字对韩国人确实是遗产,因为他们不用了。

但是汉字还在中国生机勃勃地活着,进化着,没死申什么遗!中国给汉字申遗?除非中国文化灭亡了!”对于韩国的一系列文化“发现”,网友STKAV称:“恭喜韩国人又发现了汉字是他们创造的,说不定明天他们又会发现了什么。

太阳?月亮?”然后他的结论是:“韩国牛肉为啥贵。。牛都吹到天上了。

”  应对:有心有力保汉字“所有权”  如何保护好汉字,不让汉字成为别人的遗产?网友各出妙招,归纳起来是“有力”与“有心”。

“有力”是指过去汉字文化圈使用汉字是因为中国经济强盛、文化先进,因而有网友提出,新世纪推广汉字同样需要先国富民强,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强盛,从前的汉字圈国家开始有了重新恢复使用汉字的需求与热情,这是值得肯定的事。

除了经济强盛,推广汉字还有“心”。

古老的汉字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汉语热和孔子学院使汉字又一次的大步走向全球。

还要尊重汉字的发展规律,建国后推行繁体字的简化,无疑是考虑到繁体的汉字难写难认,为让更多的人易于学习和掌握汉字,并由此深入了解和领会中华文化,确有简化的必要。

但凡事物都有两面性,简化过度的“第三套简体字方案”后来便被废止了。

讲到汉字,离不开书法。

在广东,书法一直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近年来省教育厅也多次要求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

而浙江近日也将书法教育列入中小学选修课程。

访谈:汉字表达如此接近生活  每天都在使用汉字的中国人,似乎不太注意这一古老语言背后的文化渊源。

当我们听瑞典人林西莉女士(Cecilia Lindqvist)讲汉字的故事时,才发现自己正跟着一位外国向导一起浏览着中国的文化史。

  林西莉女士(Cecilia Lindqvist),瑞典汉学家,曾任瑞中协会主席。

其代表作品《汉字王国》是她对汉字数十余年研究的结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汉字的渊源,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入门书籍。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为什么要在《汉字王国》这本书讲述汉字的故事呢?  林西莉(以下简称“林”):是因为汉字的结构和它最初的形态吸引了我,而且我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

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字教学和学习,却很少加以解释。

记:你这种对汉字的解读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林:这样能够对这些汉字的理解会具体深入,比如,讲述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河、动物与植物时,效果就特别好。

当我致力于对汉字的象形起源做一简明、通俗的论述时,就发现原来与汉字表达的生活是如此地接近、有趣。

记: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林:我发现中国文化有惊人的连续性,直到今天人们在广告、民间艺术和日常生活中,还能看到一些画面,与三千多年以前文字创造者们经历的完全相同,令人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愉悦感。

记:你花了八年的时间从事这本书的写作,而且采用了轻松自如的表达方式,作为一个外国人和中国通,你觉得你这项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林:中国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它进行研究、解释和欣赏,而不管他的民族归属。

只有这样才能使它更丰富多彩,更宜于传播和被人接受。

记:能举些有趣的例子吗?  林:就以“人”为例吧,“人”字在甲骨文中是人的剖面的形象。

她直立着,手下垂或者轻轻地举到前面。

两个人,一个跟着一个,组成“从”字。

两个人站在一排,便成了“比”字。

相反,若是两个人背靠背,则是“北”字,这与中国民居和其他场所都是坐北朝南有关。

而“人”和“言”组成了“信”字,可谓“言而有信”。

新闻链接  中国使用汉字逾三千年  相传汉字的创始,有所谓的“结绳”、“书契”、“八卦”、“河图”、“洛书”、“甲子”、“图画”、“仓颉造字”等说法。

《辞海》记载:“仓颉,也作苍颉。

旧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造字者。

”  按我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

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

世界在变,汉字也在变。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历史上,朝鲜民族吸收了大量汉语,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代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此后一千多年,汉字一直是朝鲜半岛唯一的书写文字。

到了1443年,世宗发明了“训民正音”(韩文字母),韩语才改用字母和汉字夹杂标记的方式。

所以,汉字并非韩国固有文字。



频繁遭抢注,老字号打不起海外商标官司



刚刚从海外夺回商标权的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家槐向记者表示,老字号商标在海外频遭抢注,但海外诉讼的高额成本成为维权企业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

王家槐表示,他们两周前刚刚夺回商标,而狗不理在10月份也刚从一家日本公司收回产品类商标使用权。

但据了解,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总店有限公司的商标、六必居的商标在加拿大曾遭到抢注,“五粮液”在韩国曾被抢注,“红塔山”在菲律宾曾被抢注,“同仁堂”在日本曾被抢注,“红星”二锅头曾在欧盟被抢注。

此次王致和商标案中败诉的欧凯公司还抢注了老干妈、恰恰、今麦郎、白家等食品商标。

白家粉丝表示,王致和一案胜诉后,依照欧洲的法律,白家再提出类似案情的起诉,胜算会更大一些。

因此现在打算联合其他几家被抢注的企业,一同通过“起诉”讨回商标。

据王致和案件中方的代理律师王洪青介绍,此次诉讼是中德律师共同完成的,中方律师作为王致和的知识产权顾问,整个案件收费很低,而德国律师收费标准是350欧元/小时,但大量工作是由中方律师完成的。

“此外,最后欧凯公司要承担一半以上的诉讼费和律师费,因此费用也减少了不少。

”   但是,王洪青表示,如果是海外律师单独工作,时间大概需要200个工作小时,这样海外诉讼的律师费就有大约7万欧元。

“一般来说,即使由中外双方合作,费用也在2万欧元左右。

”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商品商标被抢注的有2000多起,造成每年约10亿元的无形资产流失。

据世界品牌实验室调查显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的品牌”中,有近50%未在美国、澳大利亚注册和加拿大注册,而在欧盟的未注册比率更是高达70%以上。



高额专利费:中国风机叶片业直面专利诉讼



一场关于中国风机叶片专利的官司正低调而激烈地进行着。

涉及此案的中外双方都各执一词,丹麦LM玻璃纤维有限公司认为它在中国申请的风机叶片设计专利有效,而起诉者上海玻璃钢研究院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简称产权局复审会)则认为应该撤销此专利。

由于相关公司以及核心人员对此事密而不谈,很多细节都不清楚,目前难以断言谁对谁错,谁输谁赢。

但是,如果外方获胜,中国风机叶片行业必将沦为“中国第二个DVD行业”,中国的风机叶片企业将成为廉价生产商,为外国专利费所钳制。

中外对峙  丹麦LM公司是案件中的关键,该公司是全球风力发电机叶片三大制造商之一,已在乌鲁木齐、天津落户。

1998年9月,LM公司向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风力机预弯叶片发明专利,2004年4月被授予发明专利权(专利号98808849.5)。

但是,一年后此专利权受到了中国企业的质疑。

2005年5月,上海玻璃钢研究院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LM公司的风力机预弯叶片发明专利无效。

复审委员会于2006年7月宣告该专利无效。

但LM公司随即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要求恢复该专利。

北京市一中院判决,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对LM公司发明专利无效的决定。

上述判决并不能让知识产权局复审会和上海玻璃钢研究院信服,它们随即联合上诉,坚称LM专利无效。

目前,双方正在等待法院的开庭。

上海证券报两次致电上海玻璃钢研究院,相关人员都表示,在官司没有定论之前不接受采访,不过他声称,“丹麦LM公司风力机预弯叶片不属于专利,在其申请以前,我们就已经有了。

”上海玻璃钢研究院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其自主开发的玻璃钢/复合材料和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产品主要有风力发电机叶片、轴流风机叶片等。

高额专利费  在这场看似平淡无奇的官司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据风电专家施鹏飞介绍,风机叶片是风电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

风机叶片预弯是将叶片外形前弯,以免叶片旋转时打到风机塔上,37米长、1.5兆瓦风机都要运用到这一专利。

如果叶片不设前弯的话,现有风电机组必须做非常大的改动。

随着我国风机设备的发展,1.5兆瓦风机正在成为我国主力风机。

上海玻璃钢研究院与LM公司的专利纠纷引起了风电界的关注。

在北京市一中院作出了撤销LM公司风机预弯叶片专利无效的决定后,上海玻璃钢研究院、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航(保定)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华翼风电叶片研究中心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鉴衡认证中心共同写了一份材料,希望此官司能够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关注。

该材料称,今后国内大型风力机叶片不可避免地采用LM专利所覆盖的预弯技术,所以该专利权将使我国制造企业在与外商竞争中处于极不利地位,最终将导致我国叶片制造退出该领域。

“LM公司发明专利在中国存在,将使中国的风能发展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评价说,如果LM打赢了官司,中国DVD行业每年向国外交纳大量专利费的事情将在风机制造领域重现。

争议焦点  那么,谁能赢得这场官司呢?  上海步界律师事务所谷东燕代理过多起专利官司。

她告诉记者,专利三个必备特点是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创造性。

从这个案例来说,上海玻璃钢研究院很可能是以“没有新颖性”为理由,要求撤销LM的专利。

所谓没有新颖性,即专利在申请日之前,即已被使用过,或者发表过,或在国际展览上公开展出过。

如果上海玻璃钢研究院提交了这方面的证据,专利复审委员会可能会据此撤销LM公司的专利。

在接下来的官司中,上海玻璃钢研究院和LM公司争论的焦点可能也在专利是否有新颖性。

据介绍,LM公司曾在德国也申请过该专利,在2003年,专利被德国专利商标局宣告无效。

业内人士表示,德国经验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曾收购德国风电企业的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也积极投身到LM专利纠纷事件。

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在德国收购了一家风电企业,通过从NOI公司成套引进1.5MW大型风力发电机风轮叶片的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

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在位于连云港的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开工建设。

据外界称,LM公司叶片发明专利与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利益攸关。

记者曾致电中复集团,希望采访,被对方拒绝。

风机设备市场份额每年超百亿  我国风电事业始于二十年前。

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仅126万千瓦。

而按照国家规划,全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至3000万千瓦。

预计未来风电设备市场份额将高达1400亿元至2100亿元,即每年有超过百亿的市场。

电力设备制造商纷纷争抢风机制造蛋糕。

风机在室外运行,需要适应多变、恶劣的天气。

风电设备制造是一种高科技产业,而且生产相对集中在少数大企业。

在我国制造业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我国风电绝大部分靠进口,国内仅有新疆金风科技公司实力较强。

我国一些非常有名的大企业曾尝试进入这一行业,最后无果而终。

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风力发电设备新增市场份额中,国内产品占28%。

而且,国内风机生产关键技术基本依靠技术转让,即与国外公司签订技术许可合同,再自行消化生产。

中国还没有完全自主研发的设备。



韩国提汉字申遗,网民捍卫汉字专利 的介绍就聊到这里。


更多关于 频繁遭抢注,老字号打不起海外商标官司 的资讯,可以咨询 乐知网。



(乐知网- 领先的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聚焦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 业务)。


关键词: 发明专利申请 专利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