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布局的重要性,山东理工大学5亿元天价专利转让的背后

聚氨酯泡沫材料在日常中随处可见,生产这一产品必须用到发泡剂,欧美国家已经研发了四代聚氨酯发泡剂,一直垄断着全球市场,但他们的产品都含有氟氯物质。
2003年,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发现做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有实现无氯、氟的可能,但当时这方面的研究一片空白,没有理论依据。
“没有研究基础,写不了项目书,我没法申请科研经费,钱都得自己垫。”据毕玉遂回忆。
经过毕玉遂五年思考,理论研究取得突破。
2008年,他劝说正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儿子毕戈华,同自己一起做实验,以确保合成原料与合成方法不被泄露。
2010年冬天,第一个样品在实验室研制成功。这种通过化学方法生产聚氨酯泡沫的技术,达到了不产生含氯氟物质的领先水平,具有巨大的经济前景和完美的环境效益。
但是,由于专利申请尚未完成,因此该技术成果无法实现商业化运作。
只要“无氯无氟”和“化学方法”的关键词被泄露,国外同行就会利用其技术积累的优势进行逆向研究并迅速破译。
由于缺乏专利保护,团队在向公司推荐技术的过程中三年都无法透露技术细节,这使公司无法评估其技术前景,最终未能成功实施成果转化。
2013年,科研团队向学校领导请示,联系了山东科学厅和国知局,通过专家协助,在申请了两项外围专利后,专利推进工作又被迫暂停了。
这次专利申请被暂停的主要原因是技术保密和缺乏书面支持,这阻碍了对其技术前景的预测和分析,专家们无法科学的评估其科学研究结果。
2013年国庆节,毕玉遂研究团队实验室办公室被撬,18台电脑硬盘被盗。
此前,外国企业提出要与毕玉遂合作,但他没同意。
幸运的是,毕玉遂为了防止技术被窃,从来不在实验室放任何相关资料。
专利申请刻不容缓,团队也曾通过地方保密局写过国防专利,但军转民的批准程序比较麻烦。
2016年,山东理工大学了解到情况后,由学校出面撰写了“推动无氯氟聚氨酯发泡材料产业化”的建议报告,呈报国务院。
2国务院领导在建议报告上作了批示。科技部、环保部、聚氨酯工业协会等联合专家组,国知局先后调研了项目研究进展情况。
最终,这项世界唯一的化学发泡剂技术形成了2件核心专利、3件PCT国际专利、42件外围专利,2017年完成了专利布局,科研成果得到最大保护。上述所有专利中,中国授权7件,无驳回或撤回,审查员引证的对比文件中仅1件日本公司于2003年公开的JP2003342340A(2012年未缴年费失效)为X类对比文件,其他基本为A类对比文件。也能看到毕玉遂研究团队的专利创造性极高。
2016年6月至今,申请的聚氨酯专利中,无氟或无氯的专利发明人是毕玉遂研究团队绝对领先,近乎垄断。
2017年,山东理工大学创造了一项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纪录。他们与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协议,价值5 亿元,毕玉遂团队分得4个亿。
201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把科技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和使用权下放给高校,并规定用于奖励科研人员的转化收益比例从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2018年,国家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科技人员的现金奖励,可减按50%计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纳税,4亿元专利转让费要交1.4亿多元的税。而这一政策直接让毕玉遂少缴了7000多万元的税。
可见,技术创新价值越高,专利申请的工作就越重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