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桐木古琴专利,非遗里的闽人智慧斫陈弦新的古琴制作技艺
今天,乐知网小编 给大家分享 青桐木古琴专利,非遗里的闽人智慧斫陈弦新的古琴制作技艺
青桐木古琴专利,试音李朝阳古琴,再聊青桐木
:
试音李朝阳古琴,再聊青桐木 更新关于琴材,我写过几个小文 随着时间推移,也总觉得文不尽意,另外有些内容也需要解释更新。
进入主题之前,我想先解释三个事情:
以往,我经常引用何明威先生的一词“琴材无罪”。
何老说什么样的材料都能出好琴,这主要是说明斫琴师的能动性,但并非材料不重要。
同样的料,在不同斫琴师手里做出琴,风格可能大相径庭。
同一个斫琴师,使用不同材料做出的古琴,也会有材料本身特性形成的对声音影响。
另外,古琴不是一件简单的木质乐器,与古筝、中阮这类弹拨乐器不大一样。
它是能发声的漆器。
木材与灰胎、漆的配合极其重要。
这里讲个小故事,何明威先生多用桐木面板配坚硬的景德镇瓷粉做灰胎。
后来另一位老斫琴师也试着在他的杉木琴上配瓷粉灰胎,结果完全达不到预想的琴体振动效果。
这说明琴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三,古琴的审美更偏向多元化。
我们现今见到的大量民族乐器都是在近几十年经历过革新的,比如我们现今见到的古筝,也不过六十年前才成为今天的模样。
这些改动都是为了更大的音量,更宽的音域,更高的演奏速度和炫技服务。
这些改革使得对古筝音色的审美趋于一致,要求共鸣好,声音华丽。
而古琴真的是一件活化石,至少自唐代以来这种七弦十三徽,一米二左右长的乐器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革。
最大的变革是1970年之后的钢丝尼龙线产生,但至今也没完全取代丝弦。
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儒释道三教外加上中下九流的长期浸润,对待古琴的审美五花八门,声如洪钟和温润内敛的琴都有自己的受众群。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赋予了古琴丰富的角色,它既是一件乐器,又有道器、法器、娱器、装饰用漆器、雅玩器等角色,甚至是罗贯中小说里诸葛亮打心理战退敌用的“武器”。
再聊青桐 《诗经 大雅 阿卷》里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诗句。
庄子的《秋水》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这些记载里的“梧桐”到底指的是什么树?说实话很难求证。
就像现在一个名人的故里,好几个县市都在争,各有各的论据。
不过多数人认为是一种叫青桐的树种(当然关于“青桐”的百度等词条解释,大家尽信不如不信,前后矛盾外加配图也未必正确。
这里我就不配图了,因为木材这种东西个体差异极大,难以按图索骥)。
青桐的传说虽然美好,但现实却骨感。
事实上传世老琴使用青桐的并不多(多数是泡桐,这个可以通过CT查看木材截面辨认,我在以往的文章里介绍过)。
青桐其实是非常难用的做琴材料,这是由于青桐的特点决定的:
这种木材性脆则易开裂,韧性小则易断,木甜则易招蛀虫,密度高则振动弱。
这么多致命缺点,对于制作乐器基本就是一场灾难。
但如果我们利用科学方法能克服青桐易裂、招虫,其实青桐也并非不能制作古琴。
第一,青桐的高密度和韧性小,又会带来它与生俱来的特殊振动特性。
我们前面说过,古琴音色的审美趋向于多元化。
古人评论琴的优劣,称“奇、古、静、透、润、圆、清、匀、芳”,为什么“奇”排第一?猎奇是大众的普遍心态。
“纪侯钟”琴被普遍认作上品,琴人们对它的一个评价就是声音庄重奇丽。
而用“奇材”也容易得到与众不同的声音。
第二,琴材无罪,看斫琴师如何利用。
再试青桐琴 今年春节前,我去李朝阳老师的栖凤琴社工作室看琴。
第一次向李朝阳老师细聊了青桐制琴。
李朝阳家乡在河南省西南部的伏牛山区,这里自古盛产梧桐与大漆。
使用家乡的材料制琴,是李朝阳对家乡的深情初心。
与李朝阳老师自拍 李朝阳青桐制琴
青桐木古琴专利,青桐古琴到底好不好
最近很多人在问我青桐琴怎么挖能出好声音,包括很多琴厂,大家也都是一头的雾水。
不知道青桐琴怎么挖,更不知道需求为什么那么大。
今天和一个琴厂老板聊了聊,觉得这事挺有意思,就胡说一通,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梧桐(拉丁学名:
Firmiana platanifolia (L。 f。) Marsili),锦葵目梧桐属植物,梧桐原产中国,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尤以长江流域为多。
梧桐为一种落叶乔木。
嫩枝和叶柄多少有黄褐色短柔毛,枝内白色中髓有淡黄色薄片横隔。
叶片宽卵形、卵形、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顶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宽楔形,很少近心形,全缘或有波状齿,两面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
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紫红色,5裂几达基部;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花柱不超出雄蕊。
核果近球形,成熟时蓝紫色。
以上摘自 捋顺以下青桐高价的原因,再说一下个人认为青桐琴的问题。
我不去长篇大论的去探讨古代梧桐和现在青桐的关系(不是指法国梧桐这种悬铃木),这玩意知网里有的是。
自行翻阅。
只说明现在造梧桐琴的优缺点。
1、古书记载,太多传世古书上说了。
丝桐合为琴,等等。
2、传世古琴,故宫图典里有很多琴都是青桐琴。
3、方便琴商构建价格体系,泡桐,杉木,青桐。
4、琴商话术构建容易,容易得到客户认可。
和123条进入一个循环。
接下来讲讲我觉得存在的问题,仅代表个人观点,喷子随便来,反正我也不在意。
一、耐久度 1、青桐发甜容易遭虫蛀,会对琴有不可逆的损伤。
2、青桐性大,不用说北方,新料南方都能裂的你亲妈都不认识,只有陈化才能有一定程度上的好转(然而中国没有一家可以做合格的乐器材陈化,千万别和我说拿个灶坑做陈化的)。
别人送过我几块已经陈化的青桐,3年了,还在瓦变。
二、音色 1、青桐声音发死,死到一个琴厂接了200床青桐琴的订单以后问我要怎么挖?说这个破玩意根本不出好声。
怎么挖都是垃圾,只能留厚,做假润。
2、这里涉及到第一条的内容,因为青桐发甜,易被虫蛀,所以不像杉木有很多传世老料可用。
至于传说中那地主老财拿来做房梁的料更不可能,稍微有一点点建筑常识的人都懂。
那么我们能拿到的材料就很有限了,只能做陈化防止开裂。
国内的陈化手段无所谓就是药水泡和高温,这两种办法都会影响琴音色的上升。
也就是这个料是没有未来的。
3、我们所谓的开声就是消除内部应力导致声音和谐的过程,一个性这么大的材料,开声难度可想而知。
三、成本与利润
青桐木古琴专利,非遗里的闽人智慧斫陈弦新的古琴制作技艺
: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 | 斫陈弦新的古琴制作技艺 在福建漳州天柱山脚下,有个村子,村里住着一群“新农民”,他们中有艺术家、文化学者,也有企业家,这个村子就是漳州市长泰龙人古琴文化村。
这群“新农民”们斫琴会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他们切磋、研究、制作的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古琴。
长泰龙人古琴文化村(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千年古邑 琴声不绝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
据史料记载,古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古琴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自古被认为是“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
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
孔子、蔡邕、嵇康、欧阳修、苏轼和福建的苏颂、朱熹、李贽、黄道周等都以善琴著称。
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漳州自古琴风兴盛,不仅在古民居、宫庙、宗祠的壁画、栏杆、石墙上,常见古琴形象,而且古琴还与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宣和年间,漳州林虚极以琴科高中,并“引御奏琴称赏”。
朱熹任漳州知州期间更是将琴学视为教导民众的重要手段,使得漳州“家弦户诵之声不绝于耳”,并著有琴学理论著作《琴律说》。
“闽海才子”黄道周和在漳州屯兵十六载的郑成功都是操琴高手。
《琴律说》(朱熹)-宋代《晦庵集》卷66,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漳州文庙前泮池的旧石雕栏杆(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千年古邑长泰县(2021年4月撤县设区),自古极重琴艺教化。
据《长泰县志》记载,宋代时,邑令黄孟永视事长泰初年,于县治之东偏,整饬房馆数间,请匾“琴堂”,并撰《琴堂记》云:
“琴之为物,体备阴阳之和,音函宫祉之淳。
昔之人鼓一再行,民风世俗不掩辰而变”,阐释了古琴对于民风世治的影响。
县志中还记载了琴室留存、琴器介绍、典礼乐谱等等,无不体现古琴文化在长泰的影响与发展。
《长泰县志》(清·乾隆版)之《长泰琴堂记》(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进入近现代,受各种外来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影响,古琴兴趣爱好者小众,传播日渐式微,竟成为一种濒危的文化。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古琴及斫琴技艺渐渐复苏繁荣起来。
龙人古琴文化村百琴堂(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琴艺相生 斫陈弦新 艺因琴而生,琴因艺而传。
古琴文化艺术的兴盛,离不开斫琴工艺传承。
青桐木古琴专利,非遗里的闽人智慧斫陈弦新的古琴制作技艺 的介绍就聊到这里。
更多关于 青桐木古琴专利,非遗里的闽人智慧斫陈弦新的古琴制作技艺 的资讯,可以咨询 乐知网。 返回列表